黄滔:千载仰高贤的“闽中文章初祖”
【发布日期:2016-03-02】 【来源:】 【字体显示: 】 【阅读:次】

    黄滔(840~911),字文江,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唐开成五年(840),黄滔出生于今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黄巷。尽管家境比较贫困,作为书香门第出身的黄滔,自小还是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位能诗、能文、能赋、博学多才的文学家,但却生不逢时,“二纪飘零,三朝困辱”。

 

博学多才,命运坎坷 

  唐大中十四年(860),年已弱冠的黄滔只身一人离开家乡涵江黄巷,来到30多里外的县城西北南山东峰书堂苦读,并且在山上一读就是十年。唐咸通十二年(871),黄滔北上长安求取功名,经过1年多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长安。第一次考试,黄滔初场即落第。但这次落第不过是他屡试不第的开始。从此以后,历经24年,经过了20场考试,因考官徇私舞弊,场场落第。他哀叹:“花当落第眼,雨暗出城天。”但仍不甘心,“莫道还家不惆怅,苏秦羁旅长卿贫”,只好流落京城继续等待。在长安,无官无职的黄滔,过着缺衣少食的客旅生活,极为凄苦。他的处境是:“故国经荒未有家”,“十年飘泊在京华”,“易生惟白发,难立是浮名”。尽管考举道路不畅,黄滔还是善于调节身心。每当考试落第,他总要离开长安,放逐江湖,到各地游览,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期间,不仅写了大量的诗歌,而且常与名士罗隐、韩偓、崔道融等人相互唱和。仕途的不得意,以及饱尝流离贫困之苦,使他的思想逐渐接近民众,痛恨为争权夺利而无休止的军阀混战,同情陷于战争和饥馑中的人民,他写下了《书事》一诗,表达自己的心声:“望岁心空切,千夫尽把弓。千家数人在,一税十年空。”这些经历,为他以后回闽辅佐闽王王审知治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中和三年(883),在朝廷多事之秋,停举之年,黄滔回到故乡涵江黄巷。不久,举家迁往30里外的县城东南角城乡结合部乌石山东麓的前埭。

  唐乾宁二年(895),博学多才、命运坎坷的黄滔终于考中进士,他像所有的新科进士一样,第一件事就是回乡省亲。其时藩镇割据,政局动荡,朝廷无暇授官。直到唐光化二年(899),黄滔才被授予“四门博士”的闲职。一年后,宦官刘季述作乱,黄滔萌生回闽之意。

 

匡正闽王,功勋卓著

  唐天复元年(901),黄滔回到福建。当时主持闽政的是王审知,王审知素知黄滔博学多才,便征聘并重用他。黄滔为官期间,以德为政,清廉自守,节俭奉公,勤政为民,悉心辅佐王审知治闽,尽情施展自己的抱负。他颇有政治见识,又直言不讳,劝王审知节约官府开支、减赋税、轻徭役;重商务、开港路、兴旺海上贸易;建学校、育人才,发展地方文化。王审知一一采纳了黄滔的建议,先后在福州大兴“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在各地广设庠序,搜集整理文献,使闽中文教事业得到发展;发展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垦荒,围垦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又兴修水利,扩浚福州西湖、福清祭苗墩海堤、长乐海堤、连江东湖等,鼓励农民种茶,每年输出茶叶五六万斤,福州鼓山的茶叶还被列为贡品;重视商业、外贸,开辟福州的外港——甘棠港,使福州成为东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撤除关卡,免除苛税,由是贸易额扩大,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等等。当朱温篡唐后,割据各地的军阀纷纷称王。黄滔审时度势,以一个老练的政治家眼光,建议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为闭门天子”。王审知接受了黄滔的建议,奉后梁、后唐为正朔,使福建在天下大乱、军阀混战的情况下,能够独享太平,30年免受兵祸。朱温为拉拢王审知,也逐步为他加官进爵,公元909年,拜王审知为中书令(宰相)、福州大都督;次年,又加封王审知为闽王。对于黄滔的匡正之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黄御史集》评价说:“王审知据有全闽,而终守臣节,滔匡正之力为多。”

  黄滔的匡正之功,致使闽地一时成为乐土,北方名士李洵、韩偓、崔道融、赵观文、王涤等人,纷纷来闽避乱,他一一礼遇这些流亡名士,名士们逐“悉主于滔”。黄滔在作为一名政治家的同时,不失诗人本色。他将自唐高祖武德至昭宗天佑290年间福建诗人写下的诗歌,编集成《泉山秀句》30卷,这是福建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可惜后来散佚于乱世。黄韬辅佐王审知八年,官至监察御史里行、威武军节度推官。

  后梁开平五年(911年),晚年的黄滔离福州回莆田定居。是年,病逝于东里家中,终年72岁,葬于离家约两里许的乌石山腰。该地如今早已成了人声喧嚣的闹市,黄滔的墓葬地成了莆田哲理中学的大门口,墓前的石碑早已化为乌有。

 

诗赋文兼,一时绝调

  黄滔兼具多方面的文学才能,是晚唐五代时期的知名诗人,主张诗文应重内容,贵实用。鉴于当时“尚辞而轻质”、颓靡浮华的诗风,黄滔呼吁诗人应“先立行,次立言,言行相扶,言为心师,志之所以为诗”。洪迈(1123--1202,南宋著名文学家。)称其诗“清淳丰润,若与人对语,和气郁郁,有贞元、长庆风概”;南宋诗人杨万里则言:“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御史公之诗尤奇”。所谓“有贞元、长庆风概”,是指黄滔的诗风与白居易、刘禹锡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的中唐诗风相近。

  公元884年,黄滔启程入川,寻找流亡在蜀的中央政府。当他路经关中腹地马嵬时,不禁想起百多年前的往事,写了《马嵬三首》:“铁马嘶风一渡河,泪珠零便作惊波。鸣泉亦感上皇意,流下陇头呜咽多。”“龙脑移香凤辇留,可能千古永悠悠。夜台若使香魂在,应作烟花生陇头。”“锦江晴碧剑峰奇,合有千年降圣时。天意从来知幸蜀,不关胎祸自蛾眉。”他的诗文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晚唐多事之秋的凄凉景况。又如“世乱怜官替,家贫值岁荒”、“豪门腐梁肉,穷巷思糠秕”,这是封建社会的贫富极端悬殊的真实写照。有人评他的作品“贯穿了我国古代自《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

  黄滔在写作过程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在与大自然进行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写了大量的诗歌,既有名篇,也不乏名句。名篇如《过商山》:“燕雁一来后,人人尽到关。如何冲腊雪,独自过商山。赢马高坡下,哀猿绝壁间。此心无处说,鬓向少年斑”;又如《雁》:“楚岸花晴塞柳衰,年年南北去来期。江城日暮见飞处,旅馆月明闻过时。万里风霜休更恨,满川烟草且须疑。洞庭云水潇湘雨,好把寒更一一知”等。名句如:“青山寒带雨,古木夜啼猿”,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凄清空明的境界;“一声初触梦,半白已侵头”;“鸟带夕阳投远树,人冲腊雪往边沙”;“寺寒三伏雨,松偃数朝枝”;“余灯依古壁,片月下沧州”等等。公元911年,黄滔年老退休回家来到囊山慈寿寺凭吊从叔黄妙应,写下《游囊山》诗一首:“山有重囊势,门开两径斜,溪声寒走涧,海色月流沙。庵外曾游虎,堂中旧雨花。不知遗谶地,一一落谁家。”

  黄滔擅写碑铭,当时闽中碑铭几乎尽出其手。这些碑铭对后人研究晚唐、五代的历史和典章制度具有参考价值。唐天复二年 (902),王审知修筑福州城,在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像镇守城池,命黄滔撰《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碑文长达 2000多字,骈散间行,气韵生动,神采飞扬,堪称碑记中的珍品。

  然而,尽管黄滔的诗文赋具有很高的成就,但历史并未给予他应有的地位。洪迈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黄滔“得官未几而朱梁移国,因归闽不复西,故不克大章显于世”。黄滔太早脱离了政治与舆论中心的首都,回到远离中心的福建。这是黄滔文学成就未取得应有的历史地位的主要原因。

  黄滔一生的功绩,后人以对联总结为:“雄藩息烽火,名士集南州,规正论功,闽海一时称乐土;延福世书香,甲族开东里,文章初祖,莆阳千载仰高贤。”黄滔有文集4卷被后世收入《全唐文》,诗歌208首被收入《全唐诗》,另有《东家篇略》10卷刊行于世。他的作品包括诗、赋、文和文学评论等,是唐末五代与韦庄、罗隐、杜荀鹤并列的著名诗人。黄滔的辞赋也很有名,前人称其赋“雄新隽永”,誉为“一时绝调”。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