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的家风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
【发布日期:2016-04-29】 【来源:】 【字体显示: 】 【阅读:次】

     4月7日,福建省政府召开廉政工作会议,省长于伟国在会上做重要讲话,其中提到“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准则,培育良好家风,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再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以之达到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廉洁从政的目的。

  一个庞大的国家,都是由是千万个小家构成,没有家,国也不国,没有国,家也不家。家虽小,但也是“国的家”,因此,建设家风,也是在建设国家,好家风也能推动形成好的党风、政风、行风、社风、民风。传承和弘扬好家风,党员干部不可懈怠,普通群众也不能懈怠。

  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案件,特别是接连发生的“家族式腐败”看,出问题的干部普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陷入“老子办事,儿子收钱”的贪腐泥沼;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本人忏悔,家就是权钱交易所,他本人就是权钱交易所所长,全家老小参与腐败······从这个角度看,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关系到作风能否端正、廉洁能否守住。可以说,经营好家庭、维护好家风、孕育好家教,是每一名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周恩来曾为家人立下“十条家规”,朱德曾教育引导子女“接班不要接官”,彭德怀则教育侄子“近水楼台不得月”······他们虽没有留给后人家财万贯,却留下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风,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但子孙为之自豪,世人也为之敬仰。晚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常年在外,却以写家书的方式,将其淡泊名利、只求儿孙读书明事理的观点传递给后辈。在今天,很多人忙于工作、事业而无暇顾及孩子时,这样的教育方式值得深思。也许不是因为时间与距离阻隔,而是因为人们忽视了家风的力量。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家”具有独特的地位,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到国家,“家”是最重要的精神纽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对领导干部而言,家风正,则作风淳,就能为廉洁奉公提供精神支撑;相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家属亲属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最终会突破法治的底线、走向腐败的深渊。领导干部不妨想想,家庭幸福,不在名车豪宅;子女多福,不在钟鼓馔玉,如果缺少健康的价值观,财产再多、权力再大,最终也会付诸东流。

  党员干部的家风,是反映党风和社会风气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首次将“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因为“齐家”是“治国”的前提,领导者要管好一个地方、部门和单位,先要管好自己的家庭,营造良好的家风,严格对家人的教育管理。老百姓不仅关心党员领导干部自身廉洁自律、勤政为民的问题,还十分注意其配偶子女在社会上的言行举止。如果党员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中有人违法乱纪,不仅影响党员领导干部自身的形象和威信,更会严重地损害党的声誉。

  无疑,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少数”,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态,把“没事”当“有事”来看,把“小事”当“大事”来管,对家庭和身边工作人员中的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警醒、早纠正,防患于未然,按照《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社会道德标准,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带头树立良好的家风,以良好的家风引领党风民风向善、向上。(陈志平)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