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学]探访宋十八进士家风礼堂
【发布日期:2018-07-27】 【来源:秀屿区纪委监委】 【字体显示: 】 【阅读:次】

  英英之田,古之圣地,今之福地。

  秀屿区埭头镇英田村与我出生地埭新社区毗邻,仅一路之遥。小时候,按大人授意,我常到这福地游玩,为的是沾沾这里进士之灵气,好聪明花顿开!长大后出外谋生,我仍念兹在兹,偶尔回家也常溜至英田村,看看这里的林氏宗祠、文昌书社及十八进士们。

  林氏宗祠管委会董事长林文星介绍说,这里原是林氏宗祠,始建于元代,既是林氏宗族的圣殿,也是展示宋代十八进士家风之胜地。祠堂为楹桷斗拱结构,是莆田沿海地区现存不多的,至今还保留元明风格的建筑。

  英田有福,适逢盛世,兴旺发达,继往开来。

  今年初,为了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良好的家风,在区纪委、宣传部门的指导下,埭头镇党委政府将林氏宗祠改建成家风礼堂。整个礼堂共设立“家风楹联”“传家至宝”“节令习俗”“科第名录”“治家良策”“名言警句”“清风峻节”“春风化雨”“善行天下”“家传户诵”等10个展区。

  近日,我流连于礼堂的角角落落,发觉各个展区各具特色,主题鲜明,纵横古今,指点世事,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炎炎夏日,红红火火,连日来,刚建成启用的梨岭十八进士家风礼堂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连日来,一拨拨干部、学生及周边群众纷纷慕名而来,他们或瞻仰参观,或拍照记录,或交流心得,不亦乐乎!

  礼堂坐落于民居之中,外观古朴典雅,端庄俊秀,松柏、榕树及龙眼树穿梭其中,郁郁葱葱,让前来参观者暑气全消,心旷神怡,不禁由衷赞道“这真是一片文化的绿洲”。移步前行,在礼堂大门前,“为官清廉扶盛世,处事厚德传千秋”这一幅对联相得益彰,寓意深远,既是歌颂十八进士的高风亮节,也告诫世人要为官之道应清正廉洁,一心为公,才能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难能可贵的是,礼堂中精彩联句频频闪现,宛如一道道慧星划过时空,构成了此处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收录了金紫林氏的众多楹联,其是金紫林氏世代吟诵的佳句,亦是金紫林氏家风的提炼和见证,诸如“英田朝宗万株一本,梨嶺开族同气连根;下邳流芳人文蔚起,长城衍派世系蕃昌”。

  坐落于英田村梨岭脚下的英田文昌书社创建于宋政和五年,其墙壁上有副楹联:文风昭唐宋两朝俊贵从此社源由梨岭,昌盛继古今全族诚心奉诸神泽润英田。其楹联及壁诗已收入《八闽通志》,成为研究史学的宝贵资料。

  “三更月上云流淡,万里风来树怒嚎,平生志气冲九霄,漫道文章换紫袍。”这是进士林吉曾经在位于英田村西南方向的凤凰山上地藏院内修学时题写的壁诗。从诗中,可以看出英田人矢志不渝、发愤读书的精神和志在必得的远大抱负。

  诸如其诗,不胜枚举。

  读联明史,这完全可以见证着林氏家族在一个历史朝代的辉煌和昌盛。

  迈进大门,一块红木屏风便扑入眼帘。前后顾盼,正面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语录“好家风应世代相传”。背面是金紫林氏家训“崇孝道、睦宗族、重教养、齐家政、正礼节、务读书、明德性、谨言语、慎交游、处世事”。家国情怀,在此融汇想通,告诫后人要忠孝两全,向上向善。

  驻足凝望,深思良久,我终豁然开朗:将祠堂建成家风礼堂,这是该镇为深入开展家训家风宣传教育的一个生动写照。这几年,为了让好家规家风从“家”出发,更好地辐射到到全镇,该镇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弘扬好家规家风进景区,进公园,进校园,并以基地建设、精品工程、文化活动为抓手,深入挖掘、传承弘扬家风家训,推动全镇形成廉洁自律、修身齐家、崇德重礼的良好风尚。

  扬家风、淳民风、正党风,埭头镇家训家风宣传教育正闻风而动,风生水起。

  岁月易老,文化不老,精神永驻。都说“情由景生”。此时此地,我难免触景生情,我抚摸着梨岭十八进士家风礼堂的边边角角,仿佛穿越时光的隧道,与十八进士对话,强烈地感受到这里曾经浓郁的文脉气息和历史底蕴。

  伫立于礼堂大厅,只觉一股人间正气在驰骋环绕。威威大厅,宋仁宗皇帝亲笔题写两个大字“忠孝”熠熠生辉,赫然在目,令人顿生敬仰之心。据史料记载,北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时任侍御史林英,要回莆祭祖,向皇帝请辞,仁宗皇帝问曰:“卿殷少师苗裔,家乘可得见乎?”林英呈《家乘》以进,仁宗皇帝御览后很是感动,遂御笔题词“忠孝”相赠,并赐诗二首,敕曰:“珍重到家,可即回京。”

  而今,这两首御题谱诗正分别悬挂于正厅两侧,为祠堂增光添彩。我怀着恭敬之心抄录如下:其诗一曰“长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闽邦远更绵。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故家乔木蟠根大,深谷猗兰奕叶鲜。上下相承同纪载,百千年后万斯年。”其诗二曰“莆郡卿家名望族,三仁而下爵王公。存孤实抗回天义,报国常怀贯日忠。德润丰姿人有异,光增谱牒世无同。古今纪载难穷尽,一代强如一代隆。”

  皇帝之言,一言九鼎,至高无上。宋仁宗既题词,又赐诗,乃万般荣幸,世代荣耀。从此,这些诗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林氏后人勤奋刻苦、立志成才、精忠报国。英田仅宋代就出了18位进士,并有“父子五进士”和“兄弟双进士”之美谈,令世人赞叹不已,传为佳话。

  “英田一个村仅宋代就出了18位进士,是不是沾了帝王之气?”在林氏宗祠,我向当地年届八旬的文化人林金发讨教,以期解开我心中许久的谜团。

  “这当然嘛,皇帝的勉励,既是动力,又是压力,林氏后人若不努力奋斗,就辜负了皇帝老儿的厚望!”林金发不假思索地答道。自豪之情溢于老人的言表!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在此,我摘录一则史实,证明这确实不是空穴来风。

  北宋林茂先、林继先是俩兄弟。老大林茂先考取进士后,因才华横溢,功勋卓著而被朝廷重用,在京城担任太常卿,官居二品,他的四个儿子后来均以优异的成绩考取进士。兄长一家一门“五进士”对胞弟林继先来说,是压力,更是动力。为了不给林氏家族脸上抹黑,他发誓: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培养成材。后来他的两个儿子果然也先后考取了进士,光宗耀族。

  人倚地而杰,地因人而灵。林雯、林英、林茂先、林继先……这些英才正是英田人引以为豪的林氏先辈。他们响亮的名字永远闪耀在英田村的上空,永远镌刻在林氏后人的心上。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这些家训在这里得到了最美好的诠释、最有力的佐证。

  时光流逝,岁月更迭,谈笑间已是夕阳西照,倦鸟归林。华灯初上时,英田村万家灯火,村童琅琅的读书声此起彼伏。仿佛间,我看到了十八进士苦苦求学的身影,听到了十八进士穿越宋朝翩翩走来的脚步声。

  呵,我见到了十八进士!(谢庆胜)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