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壶公山下,汤汤木兰水畔。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明代故居,依偎在名邦之光的莆田一中校园内,它是明代“铁面御史”林润和近代“半导体之母”林兰英的故居。
瞻仰林氏故居,要经过钟灵毓秀的校园,这里聚集了莆阳城最出类拔萃的莘莘学子,他们朗朗上口的读书声,是这个时代最强有力的音符。大门口,立着一块红板,上面用遒劲有力的书法体写着:“我从一中来,身往天下去”,这是天之骄子的宣言,也是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和担当。
林氏故居始建于明隆庆元年,总面积超过2600平方米。林润是嘉靖年间的有口皆碑的清官,原本没有府第,却被人告出了一座府第。
铁面御史
从故居西门悬挂着一块“中宪第”的牌匾下进入,经过护厝和小庭,要穿五门才能到达正堂大厅,主体建筑对称均衡,内部结构井然有序,明代南方建筑的艺术美感在这里完整展示。大厅堂前悬挂着林润的画像,他头戴官帽,手持朝笏,表情严肃,不苟言笑,还保持着朝堂上的威严。
林润(1530—1569),字若雨,一字九霖,号念堂。明世宗嘉靖朝进士,历任南京都察院监察御史、通政司参议,太常少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府等职。以不畏权势,直言敢谏,执法严明闻名于世。
嘉靖四十三年(1564),一个西风凛冽的冬天,江南按察使林润提着剑迎风而立,神情严肃……
在他的面前,是一座高大宏伟的建筑,这是内阁首辅大臣严嵩在江西的府第,曾经凭借青词在一心求仙的皇帝面前青云直上的严嵩,如今已经去京离职,躲避在乡,大造府邸,搜刮天下珍宝,富过天朝。
嘉靖皇帝昏庸无能,严嵩父子有仇必报,凡是敢与严嵩作对的官员都是死路一条,究竟是揭不揭发?
林润做了一次重大的选择,一个以气节自许的大臣,在正义面前,绝不动摇!
想到这,他用手一挥,几个士兵冲进屋子,不一会,严嵩、严世藩父子带着枷械被押送了出来,后面还有余党罗龙文、鄢懋卿等。
嘉靖四十四年,严嵩被取消官籍,抄没家产,其子及其余党都被斩首示众。
一个被严嵩把持朝政的时代终于结束了,由于他的独揽专断,遭到许多官员的弹劾。严嵩专权长达二十几年,经济衰退,边防废弛,对明后期的国势衰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林润直言谏诤,针砭时弊,不仅使他在朝廷赢得了“铁面御史”的美名,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垂危的大明朝一根脆弱的救命稻草。
明史评论:世蕃之诛,发于邹应龙,成于林润。“九牧家声大,谏臣世泽长”,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林润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驾驭之道。
造福桑梓
大厅前,有一块“御史大夫第”的牌匾,牌匾下是黑色的大门,明代的缙绅到了1560年纷纷把朱漆大门改成黑色,以免炫人眼目而求韬光养晦。东厢房后部福堂用八扇格扇门隔开,堂上保留古色古香的摆设,厅前廊檐和厅内梁架的斗拱均施以简朴的雕饰。
隆庆元年(1567),林润以右佥都御史的官职巡抚应天诸府,属吏被他的威名所慑。林润到达后,采用宽平措施,多有惠政,吏民对他心悦诚服。惩恶惩奸的林润虽然在民间赢得了“铁面御史”的美名,但他的穷追不舍也彻底地激怒了罗、严两家,在二人伏法后,他们的后人便在朝中制造各种言论,诽谤林润。隆庆皇帝刚刚上任不久,有人就向他告状,说林润携带两块金砖,返回兴化府盖府第。派去的钦差大臣来查大吃一惊,堂堂御史,居住陋巷,几间破屋,却用朝廷给他的两块金砖在孔子庙重建学宫,造福桑梓。隆庆皇帝听后大为感动,立即拨款,在兴化府最繁华的下务巷建起一座“御史大夫第”,面积达六亩,以表彰清廉模范。从此以后,林氏的后人繁衍百人,他们就一直居住在这座林润府第里,守护着祖先的基业。
嘉靖三十九年春,倭寇屠掠兴化城,林润特疏请朝廷发帑金赈恤,并免征赋税三年。他还乞发公帑重建兴化府学,发起修筑加固东甲镇海堤,以防潮水之害,后邑人在和美巷造“林公祠”,崇尚其忠政爱民之德。
林润还是一个有情怀的爱国诗人,在他的诗歌《秋夜偶感》中写道:“茅亭夜泊水声凉,云树依依入望长。几处寒砧催落月,谁家征妇泣辽阳?闻鸡欲舞祖生剑,对菊翻思陶令觞。三十年来猎潦倒,风尘易染鬓毛苍。”这首诗是他在山东担任道御史时所作,在他的诗歌中,听到捣衣砧的声音,不免为征妇的眼泪牵肠挂肚, 祖逖的爱国情操激励着他,陶渊明的归隐触动了他的心弦,多年来的政治风尘,早已把他的头发染白了。
隆庆三年,年纪刚满四十岁的林润死于上任途中,这样离奇的案例在明朝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嘉靖去世,刚刚上任的隆庆皇帝年幼,无法看透这其中玄机。
消息传来,兴化府的乡亲们遮道四十里,为他立牌位祭哭三天。
传承发展
故居的东边原是一条小巷,所以临巷加建一排护厝,共五间房,中间一间还开了一个向东的门。边门与南正门格式相似,只是门额板上写的是“世谏臣第”四个字,门前的抱鼓石也换作方形的枕石。
下厅和中厅已经成了展览馆,墙上是一些年代久远的图片,展览了一代科学家林兰英的事迹。下面还摆放一些现代的家具,有掉皮的白沙发、油漆脱落的书架、简朴的木质书桌,每一件家具,仿佛都在述说一个故事。
1918年初春,南方还沉浸在春寒料峭的天气中,林润故居传来“哇哇”的啼哭声,一个女婴的诞生使林剑华一家人心灰意冷。在重男轻女传统蔓延上千年的大地上,即使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城里人家的观念也尚未开化。没有文化的母亲为这个女婴取名为“兰英”,只为叫得好听,却无意中应验了祖先的预兆,“故家乔木盘根大,深谷猗兰奕叶鲜”,这是九牧林传承千年的对联,预示日后有一盆兰出人头地。林兰英,便是这盆深谷猗兰,她辉煌的一生应验了祖先的暗示。
1957年2月,科学家林兰英乘坐“威尔逊”号客轮从美国归来,她与弟弟林文豪在一块碑文下驻足,这是一块用隶书刻成的碑文,上面有先祖林润留下的祖训。小时候,林兰英和林文豪每天都在这块碑文前晨读,聆听父亲诉说林润刚正不阿、造福于民的故事,正是这些故事,激励着他们终身为科学和教育事业而献身。
在科研工作上,林兰英用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她是著名半导体材料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冠予“太空材料之母”的称号。
林文豪也牢记先祖林润用两块金砖办学的事迹,在他从政从教的60多年来,他为莆田恢复“兴化名邦”的理想呕心沥血,为莆田市的重教兴学和培养人才作出重要贡献。他的学生陈天宇这样评价道:“他是一个卓有成就的教育家,热心公益的社会贤达,还是妈祖文化的传播者。”
从厢房后绕出,是林兰英的陵园,墓碑是抽象的化学元素,谁说林兰英一生未婚,就没有子嗣?你看,林兰英坟墓前,青松翠柏,鲜花绽放,这是林氏的后人日夜浇灌的盆景,它们将长久守护在一代科学家的身边。
从天井望向前方,一中的求实楼和故居的围墙融为一体,听说林氏故居在拆迁时,政府让他们选一块地,他们不要繁华地带,也不要山清水秀之所,却选在一中的校园内。教育是林家奉献的精髓,而一中则是林家的厚重期待!
这座“御史大夫第”在2005年被评为莆田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在“林润故居”的碑石上加上“含林兰英故居”,一中的学生路过这里,应有一种来自一门两故居赋予的社会责任感。
和故居仅一墙之隔的路面上,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故居之于新城的底蕴,先祖之于后代的传承,小家之于大国的奉献,在林氏故居这座四百年的宅第上,汇聚了丰富而又深远的内涵。从林氏故居走出的三位人物,都是业界的翘楚。林润的政治清廉、林兰英的科学才华、林文豪的教育奉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卓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传承,他们从林氏故居来,身往天下去!(吴震 许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