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岳飞”陈文龙:书生守志定难移,未闻烈士竖降旗
【发布日期:2019-01-2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字体显示: 】 【阅读:次】
  在杭州西湖智果寺旁有一座坟墓,里面躺着一位被后人誉为福建“岳飞”的抗元英雄。

  他,就是被海峡两岸民间信仰尊崇为“水部尚书”“镇海王”,与妈祖并称“双海神”,与岳忠肃(岳飞)、于忠肃(于谦)合称“西湖三忠肃”的陈文龙。

  

  其实,陈文龙原名陈子龙。其父希望长大后的儿子能像三国赵子龙似的,有一腔惊天动地的铁血忠勇,成为人中蛟龙。

  咸淳四年(1268年)九月里的一天,南宋朝廷为数百位通过吏部考试的进士举行殿试。宋度宗御览试卷时,被来自福建莆田陈子龙的作品迷住了,脱口而出:“真锦绣文章也!”兴奋至极的宋度宗不但钦点陈子龙为新科状元,而且当场把子龙改名为文龙,并赐字君贲。“贲”,贵宾贺临之意,即把文采出众的陈文龙视为等待已久的贵客。

  从此,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脱颖而出,开始在宋末历史舞台上,紧握手中文魁之“笔”“挥斥方遒”,酣畅淋漓地书写波澜壮阔的铁血忠勇人生。

  

  陈文龙仕途的第一个驿站是在今浙江绍兴的越州:镇东节度使判官。

  上任伊始,他发现这里虽是鱼米之乡,却也是皇亲国戚聚居之地,历任官员到此,要秉公处理政务,总会遇到皇亲国戚的干扰。对此,天生具备忠肝义胆的陈文龙毫不犹豫地举起革除政弊之剑,挥动手中的反腐惩奸之斧,公开声言为官“不可以干以私”。终以政声卓著“人皆惮之”,深得镇东军元帅刘良贵的器重,“政无大小,悉以询之”。

  陈文龙被权臣贾似道“看中”,一路举荐直至监察御史。

  贾似道,南宋一位声名狼藉的权臣。他看好陈文龙,无非是看到“文章魁天下”的陈文龙受皇帝赏识,便想拉他为己用。

  然而,心中只有黎民与社稷的陈文龙,岂能与他志同道合?正直耿介的陈文龙并未受蒙蔽,时刻牢记作为监察官的应有职责,挺身而出,屡屡弹劾贾似道弄权误国的行径。

  咸淳八年(1272年),临安知府洪起畏在贾似道的授意下推行“类田法”,用劣等公田强行更换肥腴良田,导致“六郡之民,破家者多”。陈文龙上疏慷慨陈述,要求严惩洪起畏,终于逼迫贾似道废除此法,黎民百姓称赞陈文龙“乃朝阳之鸣凤也”。

  这是陈文龙首次与贾似道的公开对决。

  咸淳九年(1273年),被围困达6年之久的襄阳、樊城重镇相继弃守,南宋危如累卵。造成如此局面,贾似道女婿、守将范文虎难辞其咎,大家纷纷要求严惩范文虎。但贾似道却大加包庇,对范文虎只作降职一级、出任安庆知府的处理。陈文龙对贾似道的丑恶行径极为愤慨,毅然上疏痛责贾似道用人不当。

  面对忠直敢言的陈文龙,贾似道终于意识到,陈文龙不是一个可以收买的势利之徒。于是,贾似道抛出一记凶狠的“组合拳”:把陈文龙贬往抚州,又以“催科峻急”的莫须有罪名将其罢官。

  大厦之将倾,纵使“蛟龙”也回天乏力。这位出身“世代簪缨”之家的名臣,与其说是单挑贾似道,不如说是与官场潜规则过招。在这个“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动荡腐败年代,他的不同流合污的“叛逆”个性,注定了他只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结局。这是他个人的不幸,更是南宋朝廷的悲哀。

 三

  正当南宋没落政权“窝里斗”正酣时,1275年,元兵大举南侵。贾似道任命被陈文龙弹劾过的范文虎、赵潜等五人领兵御敌,结果是范文虎投降元军、赵潜未战先退、贾似道兵败芜湖,几乎把命悬一线的南宋家底悉数败光。

  烈火识真金,国危思忠臣。接手惨局的宋恭宗想起了忠勇之“蛟龙”,陈文龙“回锅”担任左司谏、侍御史。

  临行时,从叔陈瓒谆谆告之:“为今之计,不如尽召天下之兵囤聚要害,择取文武才干之臣坚守,敌若至,奋力搏杀,则国犹可为也。”陈文龙答:“叔之策非不好,然柄国政者非人,恐不能用。我前去,必身死。”他清醒预料到那些柄国庸臣的颟顸自负,这些救国良策难为所用,此去唯一死而已。

  如此清醒意识到前途险恶,是“智”;知其不可为依然挺身而出,是“忠”,是“勇”!正是这种清醒使他成为当时官场的异类。

  陈文龙的忧虑并非多余。朝廷虽然罢黜了贾似道,但又起用了投降派陈宜中。在依稀听见元兵战马的嘶叫声,陈宜中仍整日与一群昏庸的大臣喋喋不休、相互扯皮,始终拿不出救国良策。

  心急如焚的陈文龙急忙上疏“请诏大臣同心图治,无滋虚议。”

  庸臣坐而论道直接导致张世杰兵败焦山,文天祥丢失独松关,周遭郡守县令风声鹤唳,争相弃官逃亡。

  危难之际,陈文龙再次慷慨陈言:“收拾残兵出关一战,大家死休,报国足矣!”

  此时的南宋朝廷,已弥漫着一股惊恐、骚动、悲戚、绝望的气氛,群臣已成惊弓之鸟。一筹莫展的陈宜中终于想出一个馊主意:投降。

  1276年三月中的一天早晨,临安城门缓缓打开,宋恭帝领着文武百官出城乞降,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在一批志无才疏的权奸操弄下灰飞烟灭了。

  这一天,悲愤的陈文龙离开京城,归隐老家。他不愿跟那些愚忠之臣去投降,因为他知道投降虽能换来一时的苟安,却无法改变国破家亡的悲惨结局。他选择了辞官,既保存节义,又保存为宋朝再次效命的本钱,这就是大智大义大勇大忠。

  

  陆秀夫、文天祥在福州拥立赵昰为帝,陈文龙在狼烟四起中被委以参知政事。共同的抗敌志向让陈文龙与文天祥成为莫逆之交。文天祥还题写“同龙”二字勒成石碑,表明共赴国难的赤胆忠心。

  十一月,小朝廷又被元军捣掉了,陈文龙只好率残兵退守已成孤垒的莆田。

  回到莆田的陈文龙,倾尽家财,加固城堡,招募义军,并把写有“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大旗立于城楼之上,铁心要与元兵血战到底。

  然而,整个南宋都轰然坍塌了,区区一个小地方岂能翻天?

  在兵不满千的情况下,陈文龙仍在城外设伏大败元军,足见他的文韬武略和才能超凡。

  元兵懵了,派叛臣送来劝降,陈文龙喝道:“国家平时厚养汝等,不能以死保国,反卖主求荣,劝我同逆!”怒斩使者。亲戚写信招安,又焚信斩使,决然说“国事如此,不如无生,惟当决一死守”。

  强攻受阻,招降不成,元兵暗中收买陈文龙的部下,里应外合之后,元兵破城。来不及逃命的百姓在冲天大火中皆成元兵刀下冤魂。伤痕累累的陈文龙力尽被擒,看到元兵滥杀无辜,厉声喝道:“速杀我,勿害百姓!”悲壮的吼声,在莆田上空久久激荡。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得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北,惟有丹衷天地知。

  陈文龙与他的两个儿子、三个女儿、母亲、妻子一起被押到福州。在狱中,他给长子写下这首《诀别》。至今捧读,依然感受到诗人慷慨激昂的天地情怀和视死如归、尽忠报国的铁血忠勇。

  元兵百般凌辱他,绝食几天的陈文龙指腹一笑:“此中皆节气文章,怎得为汝胁迫?”元将劝他要为自己的老母幼子考虑,他凛然答道:“我家世受国恩,万万无降理,母老且疾,先皇三子,歧分南北,我子何足挂念。”字字傲骨,句句铿锵。

  1277年4月25日,陈文龙以孱弱之躯踉跄迈入岳庙,哀痛欲绝。那一晚,溘然谢世,年仅四十六岁。还监禁在福州的母亲得知后,说:“吾有此儿,与儿同死,有何恨哉?”绝食而死;此前,季弟、妻朱氏也上吊身亡。满门忠烈,气贯长虹!

  后人称赞陈文龙“文章魁天下,节义愧当时”,一个文官,不惜以一己之身,为捍卫尊严而奋起抗争的节义,让“当时”有愧。(陈志平)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