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检监察报:夙夜在公
【发布日期:2019-04-0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体显示: 】 【阅读:次】

  十九届中央政治局要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责任,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革命精神,扎扎实实为党和人民工作。中央政治局同志要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勇于担当、敢于斗争,廉洁自律、夙夜在公,为全党作好示范和表率。

——习近平在审阅中央政治局同志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述职报告时强调

  夙夜在公一词,语出《诗经·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原意是为了祭祀日夜辛勤地养蚕,现一般引申为从早忙到晚、勤于公务,刻画的是勤勉敬业、尽责担当的从政者形象。

  早在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说:“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此番再次强调“夙夜在公”,旨在提醒党的高级领导干部,重任在肩,追梦路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做好工作,为8900多万党员做好表率与示范。

  勤政是夙夜在公的应有之义。清朝人刚毅在《居官镜》中说:“黾勉从公,夙夜匪懈,谓之勤。”也就是说,努力办理公务,从早到晚毫不懈怠,叫做“勤政”。为什么从政要“勤”呢?宋代政治家、思想家真德秀曾说:“当官者一日不勤,下必有受其弊者。古之圣贤,犹且日昃不食,坐以待旦,况其余乎?今之世有勤于吏事者,反以鄙俗目之,而诗酒游宴,则谓之风流娴雅,此政之所以多疵,民之所以受害也。”即做官一日不勤奋,老百姓就会受到损失;做官一日不勤奋,就会误事、坏事。

  勤于行则事治,勤于思则理得。自古以来,勤奋都是为政的基本原则之一。一个领导干部有没有威信,关键在于是否做到了勤政。焦裕禄同志笃信“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先后跋涉2500多公里,走访了兰考全县120多个生产大队,勘察了所有的风口、沙丘、河渠,摸清了“三害”底细,探索出有效治理风沙的措施,树立了共产党员身先士卒的良好形象;廖俊波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奔忙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园区开发等工作一线,夙夜在公,废寝忘食,从不叫苦叫累,展现了“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风采。追思过往,那些跨过时间长河依旧清晰停留在人民群众集体记忆中的优秀党员干部,往往刻画出的是勤政为民的“群像”。

  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吹响了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集结号。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并行,更加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振奋精神使劲干,逢事想在前面、干在实处,坚决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在夙夜在公中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做到夙夜在公,要擦亮担当尽责的底色。“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敢于担当,就必须要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尤其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到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关键时刻,迫切需要党员干部有“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拼劲,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敢于迎难而上,善于攻坚克难,真正把自己的“责任田”种好。

  做到夙夜在公,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一心为群众着想,能沉得下身子、耐得住性子做群众工作,注重做好调查研究,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真正做到作风端正、工作实在、诚心付出,把一切奉献给群众,赢来群众的真心信任和全心支持。

  做到夙夜在公,要筑牢清廉自律的防线。古语云:“为政之要,在于廉洁,廉洁之本,在于自律”。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随着职务的升迁、权力的增大,周遭的“诱惑”“围猎”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迷人。越是这个时候,越要管好自己的嘴、自己的手、自己的口袋,做到守纪律、讲规矩、知敬畏,严格律己、严谨处事,时时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欲,能挡得住诱惑,熬得住艰苦,耐得住清贫,经受住得与失、苦与乐、进与退的考验,做到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顺其自然,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惟其如此,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陈志平)


分享至